引导监控并举 促学术诚信 期刊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2-03-26浏览次数:1436

 

    近年来,学术诚信问题已引起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关管理部门、学术机构和学术共同体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规范措施,推进学术诚信建设。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表的平台,也应该在学术诚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行科学编排规范和作者承诺制引导学术诚信

  学术诚信建设的关键在于诚信责任主体自身的道德养成和自律,同时也需要行业行为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学术期刊对学术诚信的引导与管理部门、学术机构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同,它主要表现为对期刊论文这种学术成果形式的写作与发表的规范性引导。这种引导的基本途径是推行科学合理的编排规范。

  期刊编排规范属于学术规范中的技术性规范,但包含着关乎学术诚信的实质性内容。美国查尔斯?李普森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规范的引注是保证学术诚实的主要方法。该书的主旨就是通过对各主要学科的引注规范的推介,引导从大一学生到大学教授的所有研究者认真做好引注,反对剽窃和学术欺诈,诚信地做学问。学术期刊也应该通过推行科学合理的引注规则等编排规范,发挥类似的诚信引导作用。

  科学合理的编排规范必须有利于作者诚信的表达。前一阶段学界对期刊界广为采用的某些规范的批评,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例如有的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不能分别直接引用和转引,不能标注整体参考的文献,不著录翻译文献的译者,等等,这些缺陷都会直接影响作者文章的诚信。及时对执行中的编排规范的缺欠进行修改及更换,也是期刊进行诚信引导的必然要求。

  学术期刊对学术诚信引导的另一种可行方式是建立作者诚信承诺制度。承诺的内容应该包括遵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和期刊论文发表的行业规则。《著作权法》所列举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大多与学术诚信问题相关。论文发表的行业规则一般见于刊物的稿约,其中包括无抄袭、无侵权、无数据伪造、无一稿多投等诚信要求。现在高校毕业生提交学位论文都要对这些诚信要求作出书面承诺,学术期刊应该加以借鉴,建立和完善作者诚信承诺制度。

  加强论文失信监控抵制学术失信

  当前学术失信日益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不断发生即是其表现。学术不端行为涉及范围较广,但多数属于造假、欺诈性质,也就是学术失信。对这种失信现象和不端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加以遏制,是我国学术诚信建设的紧迫任务。

  学术期刊对学术失信的监控,首先表现为对学术论文来稿中诚信问题的检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学术论文诚信问题的检验措施和程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技术软件检测、同行专家审查和责任编辑验证。

  近年来,国内学术诚信检验和学术不端防范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相关技术软件的开发和推广运用,如武汉大学沈阳等人研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同方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这些检测软件比起人工查证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为测定学术论文失信,尤其是文本复制类不端行为,提供了强大而有效的工具。现在学术期刊编辑部收到来稿后,首先都会利用这些技术软件检测,进行学术诚信的把关。

  同行专家审稿也是诚信检查不可缺少的一环。利用检测软件检查还存在着诸多局限,例如比对数据库的文献量有限,对思想观点剽窃等非文字类抄袭难以识别等。而作为审稿人的同行专家由于对相关研究状况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软件此方面的缺欠。

  此外,责任编辑还要通过其他途径和手段进行再检查,比如对论文的参考文献作相关性分析,利用文献数据库和大众搜索引擎等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检索、查对等。同时,软件检测的结果也需要编辑人员的辨别、鉴定。可以说,责任编辑验证是论文诚信的最后守护。

  学术期刊的监控作用还表现为对检测出失信的学术论文以及学术不端行为人的处理。

  学界包括期刊界一致主张严厉处罚,让失信者付出代价,增大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以期达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效果。但期刊界不可能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行政管理部门那样出台相关行政规章和行政惩处措施,而只能通过各种不同层面的关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和各自的稿约等表明立场、提出举措,而目前最能体现期刊职能的处罚,就是“撤稿”与联合拒发学术不端者的稿件。后者其实只起威慑作用,真正起监控作用的是“撤稿”。但至今这一措施大多还只是针对尚未刊用的稿件,即阻止存在学术失信稿件的发表,而国外一些学术期刊所实行的论文撤销制度则是针对已经发表而被发现失信的论文。中国期刊界应加以借鉴,把“撤稿”制度化并扩展其应用范围,使之成为期刊监控学术论文失信的有效举措。

  推行匿名审稿制度营造公正诚信期刊出版环境

  学术失信和不端行为的发生固然缘于行为者自身,但也与学术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改善学术环境,营造诚信的出版环境,也是学术期刊推进学术诚信建设的重要举措。

  营造诚信的期刊出版环境,最重要的是建构公正透明的论文发表平台,为作者诚信地参与公平竞争创造基础条件,而健全和完善公平的审稿制度是关键。目前多数学术期刊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为这种公正公平的出版机制提供了保障。但这一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匿名审稿制度还没有成为法定的审稿环节和出版制度,2009年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发布的《期刊编辑出版规程》对期刊的编辑工作流程作出规范,其中关于审稿程序的规定仍然没有专家匿名审稿这个环节,不利于这一制度的推行。另一方面,供学术期刊共享的权威的审稿专家库还没有建立,不利于规避匿名审稿制度操作上可能出现的诸如选择审稿专家等方面的问题。

  树立期刊的学术信誉,使学术期刊获取学者的广泛认同和信任,也是营造诚信的期刊出版环境的重要方面。诚信既是主体的内在德性,也是主体间的交往规则,是交往各方的相互要求。一份刊物的信誉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却可能毁于一旦。学界普遍反感的收取版面费或赞助费、广告费问题,以及近年来一些刊物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要求“假引”等行为,都有损学术期刊的信誉。

  公正诚信的期刊出版环境的形成,关键在于期刊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在于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共同专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独立自主而有凝聚力的学术期刊群体的道德自觉、共同经营和维护。建立这样一个期刊学术共同体,正是目前学术期刊界努力的目标。

  (作者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2日第278期